台灣早期移民大多來自福建,先民渡海來台,生活簡樸,民間使用的傳統精緻漆器大多從福建舶來。或唐山師傅在台製作,如佛像、紅眠床、櫥窗、梳妝台,禮籃,果盒等,而這些漆器是常民生活中的習俗與宗教信仰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。
日據時期,因漆器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,因此日本有計劃在台灣培植漆工事業。引種漆樹、製作推廣漆器、設立工藝傳習所,使得湍漆器在日治時期蓬勃發展,對台灣有深遠的影響。日據時期在台中有山中公,開設「山中工藝美術漆藝製作所」,設計生產多樣生活用品,如圓盤、方盤、花瓶、煙盒、硯盒等精美且具特色的漆器 。
1928年台中州政府決的漆器技術有在台中傳習的必要,而設立「台中市立工藝傳承所」,至漆工、木工兩科,招生學生,聘請山中公教學,後來又改名為「私立工藝專修學校」 。
1941年在日本靜岡縣「理研工業株式會社」在台灣新竹設立「理研工業株式會社」生產漆器,聘請生駒弘(日本秋田人)為廠長 。
台灣光復之後,在台灣的一些敷州漆器師傅自行開業承製漆器。1953年左右,早年留學法國的劉淑芳女士網羅多位福州師傅,「美成工藝社」,從事掛屏、脫胎漆器、盤盒、煙具等漆器品之生產 。
民國四、五十年,台灣民間生活習慣崇尚勤儉樸實,但結婚活動仍需要一些澆置用品,當時漆器大多以木胎為主,製作精美。除了「美成工藝社」外,民國49年自軍中退伍的唐永哲先生成立「振華工藝社」,生產退光漆器 。
民國漆工藝近二十年來在經濟富裕及文化發展的推動下,使得傳統漆工受到重視。民國七十三年起,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在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的研究中,有感於漆工藝在歷史文化上與現代工藝發展的重要性。
民國85年起,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辦理「陳火慶先生」及「賴高山先生」等漆器一人技藝的保存傳習 。
除政府單位努力外,積極投入漆藝發展的民間單位;如位於埔里鎮的「龍南漆器博物館」,對漆器的推廣有極大的貢獻 。
漆藝這項美麗的文化是否會繼續發展呢?我們特地去訪問廖勝文老師,經過採訪我們了解到---現代因為什麼都講究快速,所以漆藝這項需慢工出細活的藝術文化,有可能將會被淘汰,尤其現代人都已習慣使用西方的瓷器來做事情,所以漆器將將面臨被取代的危機,政府因而設立的豐原漆藝館,想繼續傳承這項特殊的技藝,漆器雖然製作的過程及慢,不過它質感遠遠超過那些使用機器製造出來的東西,不過漆藝這項技藝遲早將會沒落、被其他更便利的東西取代,漆藝目前已陷入將被淘汰的危機!!所以我們應盡全力來維護我們中國特有的美麗文化 。